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75:很多事情只能做而不能说,有些只能说就不能去做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楞伽经(二)28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d0733i61mer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二)28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405页。【“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?谓妄想自性,无言说故,一切法离言说,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。”】说:什么是「一切法离言说」?所以「离言说」就是一切法性不可说,法性离言本不可说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大道本无言,法界,本来就无所言说,自性本来就空。

所以说:为什么一切法是离言说空呢?所谓妄想自性,因为语言、文字,是由妄想所创造出来的。但是涅槃,清净自性,不被创造,也不被发明,凡是被创造出来的,都是生灭的东西,都是知识性的东西,都是常识的东西,凡是被发明出来的,那么都是后天所造作的,不是法性本然,我们修行是开采本有的妙性,叫做妙性天然,所以佛性不被发明,也不被创造。那么对一个证量的解脱境界的圣者来讲,大悟见性呢,他不是神话,也不是传说。他是如此,真实的证量解脱境界,因为他没有妄想。因此,唯有涅槃的妙性,证悟到涅槃妙性的圣人,才能够见证整部佛教的历史。也才能契入整部佛教的核心价值,整部的佛教的核心价值,就是涅槃。所以涅槃,不被创造,也不被发明,创造的东西是生灭,发明的东西是知识性的东西,是常识的东西,它不是本有的清净自性,本有的清净自性,不是常识、不是知识、更不是意识,它是无分别的现量解脱境界,完全要契入才有办法。所以唯有证得涅槃,才能见证整部佛教的历史。谓妄想自性,因为一切法,包括语言、文字,都是妄想自性所起的,既然是妄想自性。

所以,怎么样?无言说故,实在是无有能说、还有所说,无言说故,没有能说的语言,也没有所说的这些外相、或者是外法,因为能缘的妄识,或者是所缘的这些外性(境)都不可得。所以一切法离言说,一切法,如果底下加一个「性」就更清楚,一切法性本空,本离于言说。所以一切法性本来就离于言说,也简单讲,佛法之所以难,就是难在~因为它不是语言、不是文字、不是知识、不是常识,它不被创造,也不被发明,它是妙性天然,回复每一个人本有的无言说、无文字,没有心缘相、没有语言相,没有言说、没有文字相,这个难,就难在这个地方。所以一个人没有达到至圆至顿的清净自性的时候,他就会找某一种善巧方便,执以为实。然后,一辈子就做这种动作,就误认为,这个就是佛教,而不晓得,这个佛教的边缘,边缘地带,不能说不对,但是也不是正法,这个就非常麻烦。所以我们后代的修行人,之所以把佛教边缘化、商品化,或者是一些种种的善巧方便,都抓不到佛教的核心,问题出在哪里,问题出在,没有圆、没有顿,没有趣入真实的佛教的第一义谛大空的理。所以我们所作所为,就变成一种好像对,又好像不对,这个叫做「边缘的佛教」走在佛教的边缘。你譬如说:放生,你不能说放生不对呀,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,是每天都做这种工作吗?他放生,你还不能说他不对,这个就是佛教里面,就有很多的善巧方便,这些善巧方便,本来就跟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不是很相应。但是,它符合菩萨的慈悲的精神,也不能说它不对,这个就很麻烦了。所以因此很多事情啊,只能做,而不能说,有些只能说,就不能去做,所以,一切法离言说,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。

【义贯】“云何”为“一切法离言说空?谓”一切法皆为“妄想自性”所起,既是妄想自性,即(就是)实“无”有能“言说”或者是所言说性。诸位!这个还有一个重点,众生活在妄想自性里面,自己不知道,也就是~什么叫做无知,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,而叫做无知,什么叫做妄想?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那个叫做妄想,这个叫做妄想,所以除非你很能观照,照见这个妄想的生、住、异、灭那个动念,要不然我们对妄想毫无所悉,完全掌握不到,那个叫做妄想。所以这个就是妄想自性是因为它来自一颗无明的心,所以一般凡夫也没有办法发现,甚至于掉进法执的一种妄想自性,仍然执以为真实,自己觉得自己很有修行。即实「无」有能「言说」或所言说性,但是一妄想性,全部都是妄想,所以“故一切法”本“离言说,是名”为“一切法离言说空”。离言说空,这个当然就是圣人的境界,因此只要掉进去语言,师父以前讲过,掉进去语言或者是在网路上争论,这个都是掉进去语言的陷阱,那么如果大悟见性的话,他不会掉进去语言的陷阱,他用第一义谛真实的本心、本性来修行,就无言说,没有能所,所以他不会做那个没有意义的动作。

【诠论】这一节总显生死与涅槃等一切名言俱空。为什么呢?因为对凡夫来讲,有生死,所以二乘人觉得生死很可怕,六道苦不堪言,逼迫人,内心无比地煎熬,出离心非常地强烈,因此趣向于涅槃,那么趣向于涅槃,着一个无为的涅槃,又变成了不究竟的生灭,因此,生死,是对涅槃讲的,涅槃,是对生死讲的,佛说法,这里要稍微点醒大家一下,佛说法,从凡夫一直到成佛,它是有次第的,同时没有办法一蹴即成,所以他就告诉二乘人,确实有涅槃,生死很可怕,生死很可悲,逼迫人家,因此有苦、集、灭、道,那么对一个大悟的圣人,生死本空,涅槃还是空,同一空性,并没有两种空性,因此无所谓的生死,也无所谓的涅槃,生死,对涅槃讲的,涅槃,是对生死讲的,这是两种对立的东西,只要是对立所显的东西,尽是代谢的名词,就是生灭的意思,不究竟的意思。所以真正的真如,并无生死和涅槃,说生死是显涅槃,而讲涅槃是因为显有生死。这样子对立的东西,永远都不能契入真如,真如无有生死,也无有涅槃可得,若着一个涅槃可得,即成生灭。所以佛说无生即是证量的解脱境界,无生不做无生解,无生若有所解,无生即成生灭,真如不可解,真如只有结果,没有如果。大悟见性的解脱境界,只有结果,没有如果,结果就是回归当下的意思。

所以这一节总显生死与涅槃等一切名言俱空,为什么连涅槃也要空呢?为什么连涅槃也要空,着一个涅槃,为有自性,这个涅槃,就是生死法。所以禅宗里面讲,求涅槃,得生死业,求大涅槃,则得生死业,涅槃不可求,本性具足故。求大涅槃,即趣向于生灭,所以求大涅槃,得生死业,就是这个道理。一切法,就是有为法以及无为法,这个仍然是两个角度来衬托出来,有为法,是对无为法讲的,无为法,是对有为法讲的。也就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。其实本来无二法,世间法空,毕竟空寂,出世间法,仍然毕竟空寂。着于生灭,叫做世间法,不着于生灭,叫做出世间法。着于生灭,毕竟空寂,你就是不执著于生灭,说:我不执著于生灭,仍然落入生死,不生灭,本不可说,不必讲「着」跟「无着」。所以这个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本来当体即空,就是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差别相,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差别相,就是没有差别。而此诸法本无言说,惟依众生妄想而生言说,因为众生有妄想,所以言说,所以有所言说,若妄想不生,则一切了无言说。如果妄想不生,没有能所,那么一切都是真如,则了无言说,而且一切诸法本寂灭相,这个「本」字就是法界、法性本来的面目,就是寂灭相,何以众生不能理解呢?不能体悟呢?是因为众生妄想不断,生生灭灭,灭灭生生,由业力,动念就会产生造作,造作就有业力,业力,它就会牵引,而不了解诸法本空的寂灭相。因此,二乘人怕生死求涅槃,仍然没有办法得到究竟真如寂灭相,寂灭相,就是法界的真相,这个就是佛陀发现的。

说:法界性毕竟空,佛性毕竟空寂,众生性还是毕竟空寂,究竟平等,因为诸法本自寂灭相,所以佛佛道同,就是这个道理。且一切诸法本寂灭相,意思就是:一切诸法本来就是毕竟空寂。此是法界实相,法界实相,不可以坏缘起,但是,所有的缘起都是寂灭相,众生没有发现的是什么,就是纷纷扰扰的世间,总有东西去造作,总有东西去成就,总有东西去执着,总有东西去分别,不了解法界的实相,实相就是无相、无不相,实相,就是无相,就诸法本空,无不相,是不坏缘起,因此不能着无,也不能着有。所以体悟到法界实相的人,了解无相、无不相的道理,因此一切法不可以言宣,不可以说,所以佛说“一切法离言说空”。证悟到一切法离言说空,有什么好处呢?这个是圣人的境界,圣人的境界等如虚空。那么,我举两个例子,如果有的人用恶言对圣者,圣人的境界来伤害、来毁谤,就像一个人射这个箭啊,往虚空这样射,往虚空这样射,射的时候,射上去的时候,这个箭的势力尽了,这个箭,它还是会掉到地上来,当你保持如如不动的时候,所有的恶言相向都伤害不到你,因为圣人的胸量等如虚空。

那么,第二个例子,有一次,婆罗门一个年轻人来到佛前,用恶言相向对着佛,佛都沉默,他说:哎呀,说:瞿昙,你为何不说一句话呢?佛陀就说了,如果有人,办了很丰盛的酒菜要请客,那么客人没有来,你说怎么办呢?他说:那就自己吃了,那就对了,侮辱别人,人家也不理你,到最后,侮辱就会变成侮辱自己了。所以,在座诸位啊!对于外境的所有的这些言说相,这些侮辱相,这些...你只要保持那个如如不动,心等如虚空,伤害不到你的。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到证量的解脱境界,你只要保持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你所有的伤害会降到最低点。因为你恢复了理性,你恢复了智慧,如如不动他就是很有理性的人。如如不动,是很有智慧的人。很有理性的人跟很有智慧的人,他就会善巧方便来处理一件事情,他的伤害会降到最低点。那么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有一个徒弟呀,要问这个禅师,说:师父,师父,什么是佛?那师父就跟他,嘘!欸!开悟了,佛,本不可说,万法本来就无言,说佛有一种东西,那个就不了解佛,一切法性本来就离于言说,万法本来就空,当然就包括语言,这是圣人的境界。

【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?谓得自觉圣智,一切见、过、习气空,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。】云何一切法皆入于~一切法皆入于第一义圣智大空?为什么一切法乃至一个颗粒微尘,乃至你的内在的起心动念,其实本空,都是第一义圣智大空,换句话说:你懂得回归当下,那么你开悟的机会就很大,解脱的力道会很大,因为一切法其实都能够契入第一义圣智大空。谓得自觉圣智,因为是怎么样,叫做「第一义圣智大空」呢?这是圣人证得的自觉圣智,那么以真实的智慧,来看到一切凡夫,一切凡夫,怎么样?说:一切凡夫有种种的妄见、不是见有、就是见无、见断、见常...一切见,凡夫见、二乘见、菩萨见、外道见、佛见,或者是偏见,凡夫总起一切妄见、恶见、邪见、偏见...「过」、就是过恶,因为凡夫杂染三业,杂染三业的意思就是身、口、意不净,无始劫来,他所存在的习气太重,过恶的、恶劣的妄念太重,身、口、意没有办法达到佛的完全绝对的清净,所以我们有过恶,而这个过恶,底下更连带出来的,就是无明习气,这是凡夫,凡夫有一切,妄见、恶见、邪见、偏见...凡夫有杂染三业的过恶,还有无量无始劫以来的无明的习气,而这一些在圣人看,是本来就空,欸!本来就空,所以什么叫做「自觉」?所以叫做圣人所证得的自觉圣智呢?就是断了凡夫一切妄见,一切恶习、一切过恶,一切无始无明来,因为它们自性本不可得,空无自性,所以一切妄见,本空,一切过恶、杂染三业,本空,一切无始无明、习气,本空,如是所空既空,能空,当然也不可得了,这达到诸法毕竟空,那么世间法毕竟空,出世间法,还是毕竟空,世、出世间法,都是同一个空性嘛,就证得了第一义圣智大空,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。

【注释】“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”:谓一切法皆入第一义圣智大空。“谓得自觉圣智,一切见、过、习气空”:“见”,是指凡外邪小一切妄见、恶见、邪见、偏见,凡此等见,皆依凡愚妄情妄惑而有;这个「见」,用现在的观念,就是强大的观念,现在有语言来讲,就是强大的、执着的观念,这个不只是凡夫,这一切修行人还没有达到至圆、至顿的时候,看了某一本经典,就一直执着这一本经典就是最究竟的,看了某一部论典,就是执着这一本论典就是唯一成佛,唯一,没得讨论的空间,其他不看、不听、不闻,所以,不只是说没有学佛的人有观念上的执着,就是学佛的人仍然有强大的法执的观念,我们修至圆、至顿的法的,要给他一个宽恕跟包容,你看,两个人辩得面红耳赤,那么就是没有站在至圆、至顿,至圆之教、至顿之教,究竟之教,岂有所诤呢?两个争得面红耳赤,你修你的念佛的,你修你的是某一部经典的、经论的,这样辩得面红耳赤,有什么意义咧!这没有意义喔!又不是孟子讲的,予岂好辩哉,予不得已也,是不是啊,诸位!究竟真如的东西,有可辩论吗?你像虚空,哪里大?哪里小?哪里左边?哪里右边,虚空什么颜色,青、黄、赤、白,不对,长短、方圆,不对,虚空,什么时候争论过,没有,所以,在争论里面,一切的修行人,看得不够圆、不够顿的时候,就会变成佛教的边缘人,走在佛教的边缘上面,你还不能说他不对,可是他完全不了解佛教的核心是什么。

譬如说:台湾,很多人烧了,很多的往生纸、往生钱,这怎么说呢,印光大师就跟你讲了,那个不可烧,可是就烧了一堆,凡夫有凡夫的知见啊,还有的人,烧了一堆纸糊的房子,那烧~他觉得这样烧舒服啊,孝道啊!是不是啊。因此,不只是凡夫,有某一个角度的执着,就是修行人这种忘执如果不除掉,仍然不能成佛,因为他没有福德、因缘接触到至圆、至顿最究竟的圆满法。所以,他所有的法都有缺陷,为什么?他执着某一个角度,就会失去另一种角度,皆依凡夫忘情妄惑而有,而妄情、妄惑其体本空,意思就是:众生所执着的那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故依之而起的诸见亦空。「诸见」就是头上安头,清净心里面,没有诸见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,若见诸见非见,即见如来,如来本来就无所见。为什么?空无自性,岂有种种的见呢,这个见,就是强大的观念,强大的执着,对某一种角度的执着。

所以,诸见亦空,“过”,即过恶,指凡夫的杂染三业。那么这个杂染三业,在凡夫业里面,尤其看得清楚。譬如说:打牌,他可以打那个麻将,可以,白天打到晚上,晚上打到白天,三天三夜,可以不吃不喝,用这样子,没听过有人,修行人,修到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,还很少听过呢,用这样拼了老命念佛,那决定上品上生的。可是众生喜欢这个啊,杂染三业,身、口、意不清净,“习气”,是指无明习气。这一切诸见、过恶、无明习气,圣人于证得自觉圣智的时候,以真实智照了,如实了知这一切皆悉本空,如是所空既空,能空亦空,能所皆空,则是毕竟空。能、所皆空,「能」是指妄心,「所」是指妄境,妄心就是识心分别。所以,我们修行没有用本性修行,不叫做「根本修行」,也不叫做「如实修行」,因为我们没有那个「如」字,也没有那个真如的实际的功夫,如实修行,「如」就是真如,「实」就是实际,真如实际就是证到法界性毕竟空寂,用这个心,本心、本性来修行,才有办法达到能所皆空,才有办法达到毕竟空。

【义贯】“云何”为“一切法”皆入“第一义圣智大空?谓”圣人于证“得自觉圣智”的时候,以真实智观见凡夫“一切”诸“见”、三业“过”恶、无明妄想“习气”,悉皆本“空”,如是所空既空,能空亦空,即达毕竟空。诸位!这个无明、妄想、习气悉皆本空,是对究竟明理的人,对于不明理的人、凡夫,他会被妄想、习气牵着走,就是出家,一样,如果不下功夫、下决定心,仍然会被无明、妄想、习气拖着走。出家,如果你没有找到真实的善知识,大悟见性的圣人,没有找到好的道场,你剃度出家,你只是把烦恼,带到另外一个空间而已,并没办法去解决它。解决内在的烦恼,有三股力道,一、要有大悟见性的圣人,二、要有好的环境,三、自己觉悟的力道要很强。就是,我今天下定决心,那么出家~那么走这一条路不可动摇,欸!那么这个孩子就有这么能力去突破。

所以,有时候,出家前要很冷静,有时候出家比在家的问题更多,有一个女众,她也很坦诚,我也很赞叹她,她说:我出家来,我这个淫欲就是断不了,她不会去犯根本戒律,但是在这个男女的这个念头,还非常地强,她说她甚至不知道,该怎么办去处理这个欲望,她说:我呀,手去接受人家供养,我内心里面无比地惭愧,我不去犯大戒,可是我有这个念头,不知道要去怎么样去杀掉它,去放掉它,我就写信告诉她,你做不净观,她说:有观啊,没有效,我说:那你就白骨观,她说:也观了,也没效,那就~你就微尘观,她说:也观了,我统统知道,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我讲起来头头是道,可是这个欲,只有这一关就没办法,压不下来。她出家十年,一直困扰、一直困扰...那么,后来我叫她说,要不然你就去看医师,看医生,她说:这个怎么开口啊,开不了口。那有一个女众也是这样,那个在家居士也是这样,那欲望太强,那我就跟她讲,那么你就去看看医生嘛,看看医生,医生跟她讲,这很正常啊,是人都会这样子啊,哇!这医生说很正常啊,那世间法讲的正常,那么,出世间法就不太正常了,要了生死,这一关那不断,那没办法的,所以,有时候,她出家变成苦恼,她说:师父,我该怎么办?我现在把所有的供养的钱,因为我不敢受人家供养,我每天吃了少许的,这个比丘尼,我要还俗,我要一还俗,家乡的人都知道我出家,我那个家乡的人,以前出家的时候,大阵仗啊,搞得很大,现在下不了台了。所以我就把所有的供养,尽量留给师父你去印《楞严经》,我觉得我不够资格受人家的供养,所以说,出家还不是这样子,问题就解决了,有时候,问题就更复杂。(又,世间既空,出世间亦空,世出世间同一空性),“是名”为“一切法”皆入“第一义圣智大空。”

【云何彼彼空?谓于彼无彼空,是名彼彼空。大慧,譬如鹿子母舍,无象、马、牛、羊等,非无比丘众,而说彼空,非舍舍性空,亦非比丘比丘性空;非余处无象马,是名一切法自相,彼于彼无彼,是名彼彼空,是名七种空。】这一段,自己看喔,没有几个能看得来,很难的,看起来很简单,但是它这个真的要了解,里面的真实性、义理,很难,但是呢,如果师父把它解说,你会发现,咦!它很简单,最主要,它的语言太省略,而且讲的某一些东西,就我们来讲,没碰过,所以,觉得非常地陌生,其实不是很困难。注意听:云何彼彼空?什么叫做「彼彼空」?说:外道之人,谓于彼,就是于彼处,无彼,无彼物,所以你第一个「彼」的下面加一个「处」,处所的「处」,那么第二个「彼」字底下加一个「物」,于彼「处」无彼「物」名为空,这样看,就比较容易看得来,于彼处无彼物,名之为空,是名彼彼空。

说:大慧,譬如鹿子母舍,这个「鹿子」是人的名字,他的母亲叫做毗舍佉,「毗舍佉」就是优婆夷,她是非常尊敬三宝的,她为比丘造了一个精舍来做供养,因为他的母亲啊,是三宝弟子,所以知道在精舍内,不可以蓄养一些象、马、牛、羊,因此,清净来修行,所以叫做「鹿子母舍」,鹿子的母亲为比丘建造了一座精舍,这外道怎么解读这个「空」呢?见舍内,这个精舍内,这个外道人来到精舍内一看,嗯,这个精舍没看到象,没有蓄养这个象,也没有看到养马、养牛,或者养羊等等,非无比丘众而说空,并非见到这个精舍内没有比丘,说空,而说彼空,是怎么样?眼见为凭,这个精舍本来就是要蓄养象、马、牛、羊的,现在我来到鹿子母精舍,没看到象、马、牛、羊,我说:这个就是空,并不是见到,并非见到了舍内,精舍内无比丘,而说那个是空,也不是说用正确的智慧,非舍舍性空,也不是~亦非用佛所教的正智照见其舍,舍性空,因为精舍亦是缘起法,非亦~「非舍」就是亦非,其舍,用正智照见这个舍性,精舍的舍性空,空,就是空无自性,所以叫做「非舍」,并不是用正智照见舍性空,然后亦非,也不是说看到比丘,比丘都是五蕴身所构成的,五蕴本空的比丘,亦非见到五蕴本空的比丘,或者是见到照见到比丘五蕴性空。

接下来,也不是其他的地方没有象、马,而说空,那叫非余处无象马,而说空,只是说,眼睛在这个地方,彼在这个地方,没有这种东西,于彼处无彼物,而就说空,就是眼见为凭啦,就是现在人讲的,我眼睛在这个精舍里面,这个蓄养畜牲的地方,没看到畜牲,就是于彼处无彼物,我就说:这个空,眼见为凭。是名妄计一切法之自相,意思就是~这样就虚妄地计着一切法的自相,说:那是空。不知一切法,它本来就空,「彼」就是外道人,彼于彼无彼,是名彼彼空,喔!你看看,这有那么多的「彼」字,一彼又一彼,一直出现,你看看,这才几个字而已,那个多少个「彼」啊,要稍微做一下笔记,你才看得懂,「彼」是指外道人,外道人于~彼就是「彼外」,「无彼」就是彼物,所以第一个「彼」是外道人,第二个「彼」是彼处,第三个「彼」的彼物,物,没有那种东西,彼处无彼物,彼于彼无彼,这个谁看得懂咧!看不懂嘛!彼外道人于彼处见无彼物,是名为外道人所执着的彼处无彼物的彼彼空,便说这是空,我眼睛~我来到精舍,眼睛没有看到这些畜牲,于彼精舍见无彼畜牲之物,而说彼彼空,所以这「彼彼空」,要稍微背一下,于彼处无彼物,这样就背起来。前面六个是,修行人所见到圣智,圣人所见到智慧的空,而这个是外道粗糙的空,是名七种空。

师父把它贯串一下:云何是外道人所执着的彼处无彼物的一种空?说:外道人谓于彼处无彼物名之为空,是名彼彼空,是名彼处无彼物之空。大慧,譬如鹿子之母,为比丘建造的精舍,外道人来到这个精舍内,看到这个精舍,根本没有象、马、牛、羊,也并不是见到舍内无比丘,而说那个是空,也不是用正确的智慧,「非舍」就是~「非舍」就是亦非正智照见其舍,叫做非舍,亦非用正智照见其舍,舍性空,而其舍是缘起法,是性空,舍性,空无自性,也不是见到比丘,皆是五蕴所集合的比丘性空;也不是其他的地方无象、马,意思就是:「亦非」就是,除了见到精舍没有象、马以外,其余一切无象、马,跟我无关,并不是见到其他的地方没有象,没有马而说空,只是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此处见的地方,无彼物,就是眼见为凭,而说空,彼处无彼物,用眼见为凭,只在一处,就做结论,眼睛看到,就做结论,彼处无彼物,就做结论,眼见为凭,是名妄计一切法之自性,而不知道一切法本来就空,彼外道人于彼处无彼物,是名为外道人所邪计的,所虚妄、邪见,所执着的「彼彼空」,是名七种空。

【注释】“于彼无彼空”:于彼处,无彼物,故名为空。“鹿子母舍,无象马牛羊等”:“鹿子”为人名,其母亲名(叫做)“毘舍佉”优婆夷。“毘舍佉”优婆夷敬重三宝,为比丘们造一个精舍,以为供养,因为其心深敬三宝,故于其精舍内,不畜养象、马、牛、羊等,以求清静。故说于鹿子母舍,无象马牛羊等。所以,在座诸位!这是题外话啦,这里真正的身心敬重三宝的人,不养畜牲。我看到这个电视报道,说:有一个姑娘,她养了这只狗,那个狗是名犬,家里有一点钱,就蓄养这个名犬,哎呀,这个名犬啊,这条狗,就跟她一起睡觉,然后,她每天都抱着那条小狗,亲啊,为它洗澡啊,哎呀,喂它、养啊,然后,大小便整理呀,几乎疼爱有加,后来这一条名犬跑出去,因为是畜牲嘛,它可能不认得路了,或者是被人家抱走了,太可爱了,是小小的,名贵的狗,就被人家抱走了,或者是遗失了,她哭了三天三夜,然后赶快那一条狗用那个照相机,以前就照相起来,就到处发,寻找这一条狗啊,赶快找…一直找…赶快找这一条狗,还是找不到。她的男朋友离开她,她没有哭得这么严重,她男朋友啊,大家见不见,不见,拉倒。可是这一条狗离开以后,哇!她整个灵魂都失掉了,一条狗可以让一个人执着到这种程度。

所以,人的这种情感,这种情感,那么很难去掌控的。现在又分两个角度来讲,不学佛的、跟学佛的,那么,美国现在有一种受刑犯,你们有没有看到报导,美国这个受刑犯,因为美国受刑犯,在抓去关的时候,这男众的受刑犯就抓去关,关了,里面也是很无聊,那每天也无聊,后来,有人想出这个点子,那么,我们让受刑犯养这个狗,给他有一个寄托,哎呀,这个受刑犯因为没有依靠,有一直依靠这个狗,后来发现这个监狱里面的暴动减少了,后来,里面的争执也减少了,打架也减少了,就觉得这个狗带给大家很温暖,后来这个女的监狱,女监狱里面也比照这样办理,也发现养了很多的名犬啊,狗啊,变成大家有个工作做,疼爱有加,哎呀,丢这个飞盘啊,然后,狗比赛呀、跑步啊,这个女受刑犯的暴力也减少了。诸位!我举这个例子是说,世间人,因为他没有佛法,用某一种依靠,那个可爱的动物,可以减少很多的纷争啊、暴力啊,得到一种温馨。但是一个学佛的人啊,小心,会掉进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情,因为我们人来自无明的业力,什么时候对哪一只畜牲要爆发出哪一种执着,你不知道。因此,这是题外话,跟大家提示一下喔,不是说养狗一定怎么样,依佛的戒律来讲,如果,你在临命终想要得到自在,就不能依靠那一条狗,能够找到自己内心里面的般若智慧,这个才是真正的依靠。

“非无比丘众,而说彼空”:谓彼外道执邪空见者,并非于精舍中见无比丘众在其中,而说彼精舍空。这是指肉眼所见的。“非舍舍性空,亦非比丘比丘性空”:彼外道亦非由于以正智观察,见精舍之性空,性空就是空无自性,那个精舍仍然是缘起的,缘起就是空无自性,空无自性,小至一颗颗粒微尘,大到一颗星球,统统是空无自性,见到法界性,平等性是什么?就是见到法界性统统空无自性,说: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什么意思啊?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就是见到诸法毕竟空寂。亦非知见比丘众之比丘性空。了悟了所有的比丘也都是五蕴身,他只是现僧相而已,跟一般的凡夫一模一样,他也是五蕴所集合的一个色身,所以,如果用智慧的眼照见比丘众,比丘一样是性空。这是指以智眼所见。不是以无明的心眼所见。

“非余处无象马”:亦非由于见除了精舍无象马外,其余一切处也都无象马,不是站在这个角度来说空的,也就是眼见为凭,我只看到这个精舍没有象马,就说这个是空,不关,不讨论其他的角度,就是亦非由于,因为这边不太好懂啊,那个语言文字啊,这很难转过来,亦非由于见~怎么样?除了精舍无象马外,其余一切处也都无象马,不讨论这个,而说空。就是这个意思,不讨论这个角度。所以为什么说这个注解让你自己来看,其实还是看不懂,就是这个意思,你会死在文字里面,因为你没有悟,你就不晓得~又会落入某一种角度跟观念里面,卡死。只因为在这精舍中无象马,便说空。

“是名一切法自相”:是名妄计一切法之自相。因一切法之自相本空,以翳眼见,妄计而有。「翳眼」就是眼睛有毛病,众生的心眼有毛病,就看到山河、大地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,以为是实有,以为是实际的。“彼于彼无彼”:彼外道只是因见于彼处无彼物,便说空。这个有若于兔马身上不见有角,便说法空一样。亦即(也就是)凡夫最大的毛病:见有著有,见到有相的地方,就着有,见无就著无。这个有什么可怕的地方,这个最可怕的地方,就是有强大的、强烈的得失的观念,强大是生灭的观念,见有着有,见无着无,那么这个得失的观念是非常可怕的。有一个小男孩,骑了这个脚踏车出去,这个小男孩玩疯了,这个小男孩骑着脚踏车出去,被人家偷了,不敢回去,为什么?他平常,他爸爸妈妈就非常严厉地责骂他,平常在家,他爸爸脾气就非常地暴躁,他说:我这个脚踏车丢掉,回去会被爸爸打死,会被爸爸妈妈打死,皮鞭打死啊,不敢回去。这个爸爸如果有学佛的话,爸爸有学佛的话,就会用理性来处理孩子。结果,这个天那么冷,这个孩子在外面冷得一直发抖,不敢回去,回去会被打死啊。后来,这个警察看到这个,这个小朋友在外面这么冷的天气,冷到打哆嗦,发抖啊,小朋友,为什么呀,我这个脚踏车掉了,回去会被爸爸妈妈打死,我不敢回去啊,饿着肚子,也不敢回去啊,这是太严格的教育啊!结果这个警察伯伯,哎呀,人很好,就跟小朋友又买了一辆脚踏车,说:来、来,我带你回去,把他带回去呀,他爸爸妈妈,哇!好了,这件事情,就一个了结、了断,要不是~没有这个警察买了一辆脚踏车,回去,我就不晓得会发生什么事情。说:见有着有,见无着无。又,彼外道之所以如是取著空者,因为他们假定一切舍中应皆有象马等,今见一舍中无,便执其为空。

408页;【义贯】“云何”为“彼彼空?谓”外道之人以“于彼”处见“无彼”物,因而名之为“空,是名彼彼空。大慧,譬如”于“鹿子”(人名)的“母”亲叫做(“毘舍佉”优婆夷)为诸比丘所造之精“舍”中,见并“无象、马、牛、羊等”家畜之迹,但彼外道人并“非”由于在那精舍中见“无比丘众,而”便邪计“说彼”精舍“空;”也并“非”以般若真智照见了,见精“舍”之“舍”自“性”本“空”,因为精舍也是缘起法嘛!而方说精舍空;“亦非”以如实的智慧照见“比丘”众之都是五蕴身,所以“比丘性空”,因此言彼精舍空(以不见有比丘故),亦“非”因见除了精舍无象马外,其“余”一切“处”亦皆“无象马”等,而说空;只是因见此处无此物,便说法空。“是名”妄计“一切法”之“自相,彼”外道人只是“于彼”处“无彼”物,便计说空。“是名”为外道人所邪计之“彼彼空。是名”为“七种空”。

【彼彼空者,是空最麤,汝当远离。】

这「彼彼空」则是外道所执着的,那一种是最粗糙的,「粗」的意思就是完全没有空慧的思想,是粗陋的,那种见解是粗陋的,完全没有圣人的智慧,不能断烦恼的,是空最粗糙的,汝当远离。【义贯】外道所邪计的“彼彼空者,是空最”为“麤”陋,“汝”等应“当远离”。(麤字与粗同。)【诠论】七种空之中,除彼彼空外,其他则皆为圣贤断证之过程,一步步而登于极果离于性相之地。以上佛开阐空之义,这只是略说,若广说则有十八空。然本经乃为顿机人说,故仅择其最精要者而言之可矣。以下是佛阐示无生之义。

409页【大慧,不自生,非不生,除住三昧,是名无生。】

:大慧,什么叫做「无生」?「不自生」就是自体本自不生,自体本自不生,就是所有的相,你用剖析的、分析的,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。譬如说:一个人,你找来找去,找不到人相。一颗石头,你分析,都是颗粒微尘,你找不到实体性,没有真实这颗石头。一棵树,你分析分析一下,欸!这棵树,并没有真实的生起,它只是缘起,如幻而生,缘起就是如幻,如幻就是缘起。所以说:所谓无生呢,是说:不是有实体性来生起的,没有一种有实体性来生起的,所以说:自体本自不生,叫做不自生。「非不生」并非不从缘起而生,讲「无生」是体性本空,不是有一种东西叫做「无生」,「无生」不能变成落入一种观念,把它卡死在一种有自性的「无生」,「无生」是空无自性的代名词,「无生」就是空无自性的代名词。所以,空无自性,是站在相上讲的,空无自性,比较容易了解,而无生,是站在体上来讲,不可得的角度来说,但是空无自性也好,一切法无生也好,都是诸佛菩萨,要你契入体性不可得。

所以,不自生,是自体本自不生,并非不从因缘如幻而生,也就是不可以坏缘起,坏了缘起,就不是佛的正见,正知正见了。坏了缘起法而说法,就变成外道断灭见。要怎么功夫才能体证到这个一切法无生呢?一定要到初地以上的。除了住~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萨,自己安住在什么三昧呢,真正的真如三昧之力,也就是除了有见性、悟到真如的人,他才能够真正地体会一切法无生,要不然,没有办法体悟,了无明本空,才能够证得真正的无生。用禅宗里面讲,叫做「打破黑漆桶」,打破了无明这个黑漆桶,我们暗钝、无明,卡住了真实的智慧,打破了无明,真如的智慧就显现出来。是名无生,简单讲:无生与真实的智慧连结,如果你有如实智,就证得了无生,叫初地菩萨,安住在真如的三昧力里面,了无明本空,才能够证真,证入、契入无生,否则很难理解跟体会,是名无生。所以,无生莫作无生解,就是这个道理,无生,是解脱的证量境界。回归当下,什么是无生,就回归当下,什么是真如,回归当下,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什么是自觉圣智,回归当下,什么是如如?内如、外如,回归当下,若不回归万法,若不回归当下,你百千万劫找不到佛性。佛性,不可寻,佛性,不可觅,佛性,非常非无常。在后面讲了,也不可以着一个无生,佛性,非生非无生,后面就,连这个无生的观念都不能着,佛性,非生非无生。所以佛法,它之所以困难,就是唯证相应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它难,就难在这个地方。

那整段的意思就是说:大慧,所谓无生是说:不是有实体自性,自体本来就不生,非不生,并非不从因缘如幻而生,除了登地菩萨,自己安住在真如真正的三昧之力以外,彻底地了悟万法本空,无明亦空,实证真正的无生,是名无生。

【注释】“不自生”:即(就是)自体本自不生。亦即(也就是):不是自己生起,而不依众缘,现在有一句更直截了当的,只要缘生,体性本空,就是无生。只要缘生的,因缘生的东西,一切法就是无生。你说它生起,是妄动而生,妄想心而生,不是真实的生,因为因缘,条件所构成的东西,因缘而生,其实体性本空,就是无生。你说有,其实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无生的代名词。体性本空就是无生的代名词,诸法空无自性就是无生的代名词。而不依众缘,也就是说,必须假借众缘。亦即,并非无因生。魏译与唐译皆作:“自体不生”。「体」就是体性,自性本不生的意思,自体性本不生。

“非不生”:并非不从缘如幻而生。「缘」就是相,所有的假相,都从缘起而生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若见诸相从因缘而生,了解众相体性本空,无生,非相就是无生,非相可是空相,空相可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无生。若了解万法本不生,当然就不灭啊,聚涣离合,是生灭,来来去去是生灭,因为这些都是从缘而生,从因缘而生,就是不实在,没有真实的生。所以来则不喜,去则不忧啊,得之不喜,失也不忧,一个人能够把得失看得开,那个人内心里面,就渐渐地恢复理性。随缘识得性,无喜亦无忧。如果你随这个种种的因缘,认识你的真如本性,那么这个世间也没有一件东西可以喜悦的,也没有一件东西是让你忧愁的,慢慢地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的时候,你是一个很有理性的人,也很懂得智慧,佛的智慧的人。凡夫境界如是,诸佛菩萨之境界亦(也)如是。所差者,只是凡夫不自在,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要活得自在。而诸佛菩萨得自在而已。好,如果你就把这个自在,诸位!着相就不自在,要离相就自在,你要把这个自在,拿来考试、考试,碰到了境界,你有离相否?得自在否?或者是你的心困死愁城,只是为了一点小事啊,心耿耿于怀,割舍不下,这个是另一类的奴隶,严格来讲,这是另外一类的奴隶。因为你无法掌控自己,你就是情绪的奴隶,作不了自己,作不了主,所以为什么要学佛?学佛就是生命自己做主,生命自己做主,就是学佛,不受任何的外境的动摇影响。

因此诸佛菩萨,起于大悲,「悲」就是拔苦,随顺众生而如幻化现。为什么要随顺众生,众生还没有解脱生死,所以要随顺众生,示现如幻来化现。是故永嘉禅师云:“若实无生无不生”,如果是真正证到无生的人,就了解无法不生,无不生,如果真正体悟到,缘起一切法不可得,那么所有的法都生起智慧,无不生,无不生,就是不坏缘起,没有一法不生,所有的缘起法统统生,体、相、用觉得生起大用。亦即(就)是此义。若实无生无不生,如果真正体悟无生法忍的人,是无所不生的。也就是在任何的缘起法都得到解脱,所以无生,就是空无自性,空无自性,就是无相,无相就是无生,就是解脱。证得无生,就解脱,证得无生,就自在,因为你没有证得无生,那么就看什么相,都是死在相里面。

“除住三昧”:谓唯除了登地菩萨,依所住之真三昧力,了无明空,始证真无生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”,所谓无生者,是说“不”是有实“自”体“生”,而并“非不”从缘如幻而“生”,然此境界,谓“除”了登地之大菩萨,为什么讲「登地」?圆顿教的「登地」有什么特色?就是见如实智,就是用我们现在的语言,叫做「大悟见性」,见到涅槃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,登地的大菩萨。以所自“住”之真“三昧”力,照了无明空,始能证得外,其余无能知者。“是名”为一切法“无生”。

【离自性即是无生。离自性、刹那相续、流注,及异性现,一切性离自性,是故一切性离自性。】说:一切法本来就离自性,就是离有性、离无性、离断、常等等。这一切法本离于有、无叫做离自性,那么离有、无,当然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生有,就是无,是不是啊,所以离自性就是一切法离有、无,也就是一切法无生。诸位!证得到一切法无生,有什么好处呢?那个内心里面就充满了知足,既然一切法无生,没有一种东西生起。

所以,譬如说:你拥有这个小Baby,哎呀,世间人乐不可支,尤其中国人啊,喜欢男孩儿,不喜欢女孩儿,生了一个男孩子,席开~有钱人席开几百桌,他的周岁、或者是生日啊,哇!办了这个酒席请客,但是如果证得无生的话,生了一个小孩儿,这个小孩儿,也是五蕴皆空啊,也是不生,也不会太高兴啊,因为生了一个,你家多一个小Baby,就有一天,就一定会多一个死人啊,一切法无生,这小Baby其实也无生,五蕴本来就空啊,也没有真实的生,父母还没有结婚前,没有这个小Baby啊,假借父母的因缘而生,所以因缘而生,这个小Baby其实是不生,因为自性本空。所以,好好了悟一下,爸爸妈妈还没有结婚的时候,我们在哪里,不存在,那么我们今天存在,其实真实性是不存在的。不存在,也不可以坏缘起,你还是要过日子啊,因为业感缘起,我们业力所感召的,我们就过现实的生活,你总不能说没有这个人啊,是断灭见,你也不能说有这个人啊,有这个人,自性本空,一切法本自无生。

所以,诸法不可讨论,讲有,不对,讲无,还是不对,所以叫做一切法本离于有无自性,就是一切法无生。所以一切法无生,就是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心性,不起妄,一切法本离于自性。为什么呢?因为刹那相续,一切法生生灭灭,灭灭生生,用现在Biology来谈,叫做生物学来谈,叫做细胞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,用在心理学来讲的话,没有一个人类不执着自我。也就是说,没有一个人类没有妄想,没有刹那相续的妄想,因为「刹那相续」就是类似而已,没有真实体,因为它空无自性。所以「刹那相续」在强调什么?在强调意识心的像水流一样地留过来,没有办法去掌控的。所以就刹那生、刹那灭,而且是相续,这个「相续」还有另外一个涵义,就是相似。看起来有那个人,其实是没有,看起来有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,其实是没有。人,五蕴皆空,事,是缘起,时间,是幻化的,地,是缘起,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,构成的这个缘起的假相,相似相续,这句可是很重要,「相似」就是,这个世间看起来有那么一回事儿,又确实有一个人,可是你好好地冷静一下,这个人刹那生、刹那灭,刹那生、刹那灭,欸!他会变化,空无自性,喔,他没有实体性,没有实在性,了悟了这一层以后,你不会贪财,不会贪名,你不会贪色。万法皆是败坏之相,刹那相似相续而住,而此「住」,不是真正的住,因为它没有实体性的东西。所以空无自性,因此他就能够万法随缘度日。

接下来,无始以来流注不断,流注不断,有二种,一、业力流注不断,二、妄念流注不断,业力所显现的假相,流注不断,妄念,流注不断,这指深层的,圣人所照见的,微细的流注生灭不断,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(一)01-47目录链接

楞伽经47: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,自性要自悟要自度

楞伽经 48:到大悟见性那一天,所有的时空统统完全静止

楞伽经 49: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,也是一种习气;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

楞伽经50: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,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

楞伽经51:执着是一种观念一种影子都没有意义,没有开悟的人生都在追逐影子

楞伽经52:什么都往好处去想,你八识田中落下去的种子就会是善的

楞伽经53:争论是你在跟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,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

楞伽经54:刻薄的语言是很损德行跟福报的,嘴尖舌利那个坏习惯就一定要改

楞伽经55:要离于群聚,离于习俗,离于睡眠,远离外道的经论、言说

楞伽经56: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,要依靠念佛、持咒或诵经来薰习

楞伽经57:证量的解脱境界它只有结果没有如果,有如果的话就表示他没有开悟

楞伽经58:什么是人生,什么是宇宙,统统是妄想的产物

楞伽经59:需知环境有多么的重要,遇染则显现染相,遇净缘则显现净相

楞伽经60:当你卡在观念碰到争执不休的时候一定要各退一步,把最困难的事情交给时间

楞伽经61:人是可以顿悟顿证的,问题是习气还在,因此断种子习气叫做修行

楞伽经62:由分裂的无明就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多重人格,人的情绪常常变来变去

楞伽经63:心中一直无法释怀的人,很明显的就是另外一种奴隶

楞伽经64:如来并没有离开我们,尽虚空界法界尽是佛,其中只有一个小人就是我

楞伽经65:人活着就是一种记忆的影像,是一种生生灭灭观念的取代,人是死在观念里

楞伽经66:什么相都是你心所引起的,要重视你的动念,要动善的智慧的念

楞伽经67:根器真的不能勉强,每一个人生生世世所培养出来的根器不一样

楞伽经68:我们要做一个好的杀手,专杀内在的无明,专杀内在的烦恼

楞伽经69:学佛就是在转化的工程里面要肯舍、肯布施、肯牺牲

楞伽经70:你越贪爱,业就越重。这个爱是指执着,爱心是需要的

楞伽经71:见一切法无我,就什么都可以牺牲,到处都跟人家结善缘

楞伽经72:极端的饮食、生活会伤身体,极端的心也会伤到我们的清净自性

楞伽经73:我们缺少的就是定,如果你还起一念瞋心那就表示你白修行了

楞伽经74:修行的空观,观一切法空这个也是妄想,会掉进去生灭的法执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(一)01-47目录链接

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(01-06全)目录

妙法天籁音  妙法莲华经01-25全 妙印法师念诵

妙法天籁音 药师经01-04全 妙印法师

妙法天籁音 圆觉经01-04 全 妙印法师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